作者:李立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副院長)
編者按
近日,列入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高校紛紛公布了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方案,提出了2035、2050年的愿景目標與時間表、路線圖,令人振奮的同時不免想多問一句: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真的可以在20多年的時間里集中產生嗎?本文作者以發達國家的經驗為鑒,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已經進入“黃金時代”,中國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已經步入騰飛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有望在20年的較短時間里在世界舞臺全面崛起,并提出了騰飛時期重點要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北京大學未名湖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短期實現騰飛不是夢
縱觀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雖然歷史悠久,但其頂尖大學的發展都有一個騰飛時期,使一批大學在較短時間內步入到了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高等教育在短期內實現騰飛不是夢。
以美國為例,美國是高等教育強國,其研究型大學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典范,在全球各種大學排行中都名列前茅。美國的研究型大學雖然起步于19世紀后半期的德國化運動,向德國大學學習看齊,發展研究生教育,實現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但是,其真正騰飛和全面崛起是在二戰之后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黃金年代”。
在二戰期間,美國進行了雷達研制、原子彈研制、固體燃料火箭研制和無線電引信雷達研制四項重大軍事研究項目,研究型大學的科研潛力得到了空前的釋放,尤其是在雷達和原子彈研制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推動了政府對于大學科學研究的新認識。1944年11月1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給當時的科學研究與發展局局長萬尼瓦爾·布什寫了一封信,提出在現在和將來,政府應該怎樣幫助大學的科研活動?怎樣發現和發展美國年輕的科學人才?怎樣使將來的科學研究能夠繼續確保持與戰時工作可比擬的水平?布什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研究,向羅斯??偨y提交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對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無止境的前沿》報告。
《科學:無止境的前沿》在三個方面促進了美國高等教育在短時間內實現騰飛。
第一點是加強政府對于科學進步的責任,“科學進步確實是政府的重要利益。沒有科學進步,國家就不可能繼續繁榮;沒有科學進步,就沒有提高公民的生活標準和增加工作機會的希望?!泵绹摪钫_始直接資助大學的科學研究,巨額資金如潮水般涌入了大學校園。
第二點是在加強科學研究的同時,注重人才的培養。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說:“在整個科學領域的每一個部分,‘科學’二字要應用適當,關鍵的因素是人。在所依靠的人才方面,10個二流的人不能代替1個一流的人?!毖芯啃痛髮W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致力于科研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前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給美國人和西方人帶來巨大壓力,于是他們也想學習前蘇聯科教體制和高等教育體制,設立獨立的科研院所系統,把基礎科學研究及研究生培養交給科研院所。但是,經過認真考察和研究后,他們感到雖然科研院所在應急研究和攻關項目方面有著研究型大學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在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培養人才方面,還是研究型大學具有更大的優勢。因為大學不僅有高素質的教師,更有一批年輕、充滿熱情、創造欲望強,創造力處于頂峰,并且具有可塑性的青年研究生隊伍。他們參與導師和學校的科研,學習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研究的經驗、探索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研究型大學開展基礎研究,不僅有利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有助于人才培養,研究生是提高國家科學技術競爭力的主要力量。因此,一度想模仿前蘇聯建立獨立的科研院所系統的美國放棄了原計劃,轉而將研究任務交給了大學,促進了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研究生教育的飛躍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第三點是重視基礎研究。布什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基礎研究政策將決定國家科學的未來。19世紀,美國在機械制造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就是利用英國、德國、法國的基礎研究來促進美國技術進步的結果。到了20世紀,基礎研究成了技術進步的源頭,“一個依賴別國新的基礎科學知識的國家,無論其機械技巧如何,也會逐漸降低其工業進步的速度,逐漸降低其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地位?!泵绹荒茉僖蕾嚉W洲的科學發現作為技術進步的基礎,應該在研究型大學發展基礎研究。由此,美國研究型大學的許多研究成就成為世界最尖端的科學領域,研究型大學也成為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主要機構。
清華二校門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實現騰飛重在創新文化
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也是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黃金時期,已經有較好基礎的中國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完全有基礎有能力在未來20多年經過努力奮斗,實現既定目標。
步入騰飛時期的中國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應該借鑒國際經驗,扎根中國大地創造非凡偉業,除了各大高校提出的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高峰計劃、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外,還要形成符合創新規律的學術文化與學術評價機制,建設有活力的、寧靜的創新文化環境。有活力體現在對于學術的熱愛和熱情以及青年人才的成長上面,寧靜體現在對于學術的執著和自信,孜孜追求而不浮躁。這樣的創新文化鼓勵自由探索,激勵年輕人才的成長,激勵成長型進步,其中以下幾點值得思考和關注。
一是鼓勵自由探索,重視基礎研究。在科研與教學結合的條件下,在文理的各個相關學科領域進行自由探索,求真、求知,探求真理是高校的一大優勢和特色。在重大科學問題上實現從跟蹤到原始性創新的轉變,必須廣泛深入地開展以揭示客觀規律為目的的自由探索,最大限度地發揮師生的自由想象力、本質直觀能力和假說推演能力,以取得若干原創性的突破。這是提高原始性創新能力和學術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和源泉,也是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重要途徑。一流的基礎研究是高技術轉化的必要前提。我國許多應用研究和核心技術突破不了,根子還在基礎研究薄弱上。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科技政策委員會曾將基礎研究分為由沒有明確的、純好奇心驅動的、旨在探索科學原理的純學術研究,和由商業用途激發(盡管明確的產品或工藝用途不得而知)的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當前,我國高??蒲兄械纳虡I利益導向過于濃厚,教師過多考慮了研究的商業價值與轉化功能,做了太多的能夠快速產品轉化與商業開發的研究和試驗發展,不太愿意做枯燥的基礎研究,與高校的角色產生了錯位,注重好奇心和無任何商業目的的純學術研究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如何資助與支持自由探索式的基礎研究,一直是國際難題。美國科學家、教育家科南特曾抱怨“大學正在為贊助者們進行太多的‘有組織的有計劃的研究’,而不是由科學家們自己決定的‘無私’的研究,這種狀況是由于人們關注研究的動機和研究的路線,而不關注研究自身的特點所形成的?!薄坝薪M織的有計劃的研究”對于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但是對于基礎研究而言,自由探索對于創新具有絕對的優勢。
二是致力于科教結合,激勵青年人才培養。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巨大的人才優勢和創新潛力,以高水平的研究提升高校的教育質量,以高質量的教育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增強。2015年,我國在校研究生對于國際高水平論文發表的貢獻率達到34.03%,平均每篇高水平論文中有34.03%的貢獻可歸功于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這表明在校研究生在國際高水平論文發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尤其是博士人才培養更是促進學術創新的關鍵,是高端人才儲備的前提。一流的基礎研究需要依托于一流的基礎學科。理學和工學的關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關系。目前,我國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中理學所占比例,都低于工學所占比例。反觀美國近40年研究生教育學科結構變遷,美國授予博士學位中,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所占比例不斷上升,但一直低于自然科學與數學所占比例;碩士學位中,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所占不斷上升,且一直高于自然科學與數學的比例。博士教育重基礎學科,碩士教育重應用學科,這是美國學科結構的一大特點。博士生教育、碩士生教育的目標任務相差較大,博士生教育應以培養學術性人才為主,重視基礎性、理論性人才的培養,而碩士生教育則應著力培養高層次通用型、應用型人才。從有關數據分析看,我國博士生教育和碩士生教育的學科結構存在高度的雷同性,即一個學科的碩士生規模與博士生呈現同比例及同比例增長關系。這種雷同性沒有體現出不同學科專業對于不同層次人才需求的差異性,也沒有體現出博士和碩士人才培養的不同目標要求。這就要求博士生教育與碩士生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有較大差異,博士生培養應該集中于基礎性、理論性學科,而碩士生應集中于應用型學科。
三是改進評價體系,培育創新文化。目前高校存在科研評價制度不健全、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方法不規范等問題,導致了學風浮躁、急功近利,出現了“平庸的出色”“成功型失敗”等現象,即表面看來成果很多,評比也很出色,但是創新不夠、潛力不足,離原始創新差距較大。要真正實現成長型進步,必須以評價為導向,培育創新文化,營造追求真理、獻身科學、鼓勵創新的學術環境,引導教師形成實事求是、潛心研究、嚴謹治學的優良學風。學術評價雖然近年來有較大改進,但還是過于強調表觀的量化指標,往往以發表SCI、EI、SSCI、CSSCI收錄論文的數量和發表雜志的檔次以及承擔項目和研究經費的數量等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重表面形式輕實質評價。專家評議制和聲譽制度不完善,影響了評價工作的客觀性與公正性,人才項目過多并且評審與評價均存在一些問題,“帽子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師科研的急功近利和短期化,導致了大量的“短平快”研究成果,制造了“學術泡沫”。評價過頻過繁,一些高校還將短期內的量化評價指標簡單地與科研人員的待遇、獎勵等掛鉤,既不符合科研發展的規律,更給廣大教師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因此,需要改革為評價而評價、簡單量化、“一刀切”的科研評價方式方法并減少評價頻次,力求科研評價做到數量與質量相結合,建立注重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的、以質量為導向的、分類評價的研究評價體系,改進評價程序和辦法,扭轉學術界存在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行為。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16日 13版)